白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,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国粹,酒之始,便与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,作为极富诱惑力的饮品,它早已扎根于民族深处,故古今中外的人们对它宠爱有加。但选择喝什么酒许多人的观念并不科学。人们赞誉啤酒为液体面包,黄酒、葡萄酒是液体蛋糕,其意思是它所含有营养价值,而对白酒却认为是伤身招灾之源,酒精伤身、伤胃、伤肝,甚至酗酒闹事等一系列罪名都归罪于白酒。正是由于“散、劝、通、灌”的低级饮酒习俗及饮酒的无节制使得白酒在人们的认识中妖魔化了,导致社会对白酒这一民族瑰宝望而却步,甚至达到了某地方政府公开实施“禁酒令”的尴尬局面。
近年来,白酒的营养、饮酒与健康已成为热门话题,备受关注,关于中国白酒功能性成分及其对人体的生理功能,国内、国外同行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。
我国历史上关于白酒对于人体健康的记载:
千百年来,我国劳动人民就一直用白酒来解疲劳、提精神、祛寒镇痛、强身健体。《黄帝内经.素问》说:“酒类、用以治病”;《汉书.食贺志》载:“酒,百药之长”;唐代“药王”孙思邈对酒有“少饮,和血益气,壮身御寒,避邪延秽”和“作酒服,佳于丸散,善而易服,流行迅速”之说;《本草拾遗》评价酒能“通血脉,厚肠道,润皮肤,散湿气,消爱息怒,宣言畅意”;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适量饮酒可消冷积寒气,燥湿痰,开郁结,止水泄,治霍乱疟疾噎膈,心腹冷痛,杀虫辟瘴,利小便,坚大便”。古代中医认为“酒为水谷之精,味辛甘,其性热,其气悍,无所不至,畅和诸经”;具有“杀百邪恶毒气”、“除风下气”、“开胃下食”、“止膝疼痛”和“酒以治疾”等功效。这些论述都是古代先民对酒在医学实践中的高度概括和总结,是酒对人类的贡献。
酒具有药用价值,早在西周时期,把酒列入医疗保健之中进行管理,设“食医”掌管王之六食、六饮、六膳,六饮即水、浆、醴、酒、酱、酏,汉班固《前汉书.食货志》中称酒为“百药之长”,梁陶弘景《名医别录》将酒列为中品,具有养性、遏痛、补虚等功效,宋川锡著《曲本草》记述了现在的二锅头酒曰:“有病人喝一二杯,就能医好”,《史记.扁鹊仓公列传》记载“疾在肠胃,酒醪所及也”;李时珍曰“烧酒?其味辛泄,升阳发热,其性燥热,胜湿祛寒,故能怫郁而消沉积,通膈噎而散痰饮,治泄疟而止冷痛也,”传统医学表明:酒味甘辛性热,入心、脾经能畅通血脉,活血祛淤,祛风散寒,消冷饮,除胃寒,健脾胃,矫味矫臭的功效,还能引药上行,助药力,行药势,振精神。可见,酒从饮食文化上升为医疗技术和手段,丰富了我国的酒文化,是先人们的聪颖和睿智的结晶。
更多资讯请关注99米商城:http://www.99mi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