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五谷杂粮酿制的白酒到底源于我国的哪个朝代?最先产于哪里?学术界一直有两种观点:一种观点认为在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以前,人们先是发现采集而来的谷物可以吃,更可以酿造成酒,才开始有意识地种植谷物。如1937年,我国考古学家吴其昌曾提出:“我们祖先最早种稻种黍的目的,是为酿酒而非做饭……吃饭实在是从饮酒中带出来的”。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人类进人农耕时代以后,粮食维持生活并有了一定剩余之后才发现可以酿酒。尽管两种观点各持己见,但综合起来可以认定,以粮食自然发酵成酒大约已有万年左右。
在我国,酒有米酒、黄酒、果酒、白酒、烧酒之分,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酒器出现,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,人们所饮用的“酒”多是果酒、米酒、黄酒等。东晋王羲之在兰亭“曲水流觞”饮用的是米酒;李白斗酒诗百篇,饮的也是米酒;唐朝王翰的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。醉卧沙场君未笑,古来征战几人回。”成为赞美葡萄酒的佳作。而宋代景阳冈武松打虎饮下的十八碗酒,也是度数较低的米酒。这些“酒”多是糯米、果实等发酵酿制成的。
而白酒酿制主要的原料是五谷杂粮。早在新石器时代,我国北方民族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,也先后开始培植和引进了黍、栗、麦、豆、高粱等农作物,这些农作物产品,渐渐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主要粮食,也为北方以粮食酿酒提供了物质基础。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“蜀黍北地种之,以备粮缺、余及牛马、盖栽培已有4900年”。《辞海》记载“高粱是酿造白酒之物,北方最适宜种植。”北方是我国种植高粱的起始之地,而且这里沃野千里,光照充沛,产量颇丰,是酿造白酒原料的来源之地。中原所产的米酒、黄酒、果酒等皆属于自然发酵而成,从“文王饮酒千盅,孔子百觚”到“李白斗酒诗百篇”便可知中原一带所产米酒的酒精度低而甜。而北方大漠寒冷多风,气候干燥,欲要制酒只能用烧锅蒸煮、入窖发酵、人工蒸馏而成。因此选用曲种、发酵时间、蒸馏火候都要有专业技术才能完成,同时也要选择气候相对温暖的季节,空气相对潮湿的环境才能酿出好酒。这种工艺生产的白酒口感辛辣、酒精度较高。根据米酒、果酒和白酒的生产工艺的不同也可以断定白酒应产于北方。
从考古和史料记载中发现,北方生产酒的历史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。在距今5300年前的辽河源一带的富河文化遗址中,就有深口罐、壶类器物出土。在“红山文化”和“庙子沟文化”两大北方文化遗址中,也出土了大量与酒有关的陶器。如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双耳红陶罐、彩陶尊、红陶杯,庙子沟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小口双耳罐、卧式灰陶壶等,都是酿酒和储酒的器具。那时的酿酒技术还比较原始,酿酒器具和储酒器具可能为同一器具。大概是将粮食粉碎密封在陶罐内,生出天然酒曲,经过发酵产生酒。辽河源一带出土的酒杯、壶、盅、西汉的五铢钱和玉鱼更显现了鲜卑、契丹人受中原文化影响之深。特别是到了辽金时代之后,大量的鸡腿坛、鸡冠壶、烧酒所用的天锅和烧锅遗址的出土,都用实物证实了辽金时期北方地区盛产白酒的实情。这些记载证明了北方生产白酒最少也有2000多年以上的历史。值得一提的是北方所产的酒只有烧酒一种。
河北平泉,是契丹族的发祥地,以契丹人为主建立的辽朝多民族政权,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朝代之一。它的建立与发展,对当时的中国北方疆域的开拓和稳定,特别是加强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的融合、经济的发展、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,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,辽朝主动接受和汲取中原文化,不断从汉文化中吸收营养,同时也不同程度的用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影响中原文化和习俗。在长期的交往中饮酒习俗更容易使双方融洽。民间的称兄道弟与朝廷间的嗜血为盟,都以酒做为载体。北宋人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记载“庆历中、宋朝王君贶使契丹,宴于混同江,观钩鱼。临归,戒主置酒谓君贶曰:南北修好岁久,恨不得亲见南朝皇兄,托卿为传一杯酒到南朝。乃自己酌酒,容甚恭,亲授君贶,举杯、上南朝皇帝千万寿。”这种以酒为媒的和谐交往,极大的增进了兄弟民族之间的友谊。
更多资讯请关注99米商城:http://www.99mi.com/